搜索: 开始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游客  
历史资料
标题 木马十年 文章大小 3M
作者 持镰者 发表日期 2008年06月25日
内容

[size=2]前传[/size]

某一天一个朋友要出差去SIDE6,六岁的孩子寄住在我家。我对那小女孩说叔叔带你去游乐场吧?去坐旋转木马。在我的回忆中旋转木马是如此美好的东西,当音乐响起灯火闪耀,当在茫茫夜色中那些色彩魔幻的木马转动,眼睛里就再也没有不快再也没有忧愁。你只需要看着前面孩子的背影,只要融入这个童话。我想即使在这大战的浩劫之后,生长于这战争年代的新生一代也可以在那里抹除苦痛。因为他们还是孩子啊。


这是我的童心,是我的记忆。孩子也很高兴,说最喜欢木马。于是我带她去了。其实我是喜欢孩子的。当他们不有意充大人的时候。


但到了游乐场,到了旋转木马前,孩子却不高兴了。她问木马在哪呢?我诧异,说这不就是木马么?有灯火,有音乐。


然而小女孩摇头说不对,木马是这个。然后她拿出自己的作业本给我看上面的贴纸,是最近公映的流行动画剧集《Mobile suit GUNDAM》的宣传画。我看到了那艘白色的木马,在阿姆罗的白色头盔和夏亚的红色斗篷后面昂首前进。是的,她没错,这就是木马。White Base,强袭登陆舰白色基地。


不止一次我看着这艘因为战记电影名满天下的战舰戏虐的想ZEON真是没水准,这东西很像木马么?分明是狮身人面像。难道是因为怕刺激FLN才起了这么名不副实的外号?
但此时面对孩子天真的面庞我突然感觉ZEON的命名法真是一个悲剧。


原来战争就是这样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无孔不入。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们,被商业化的战争剧集感染的孩子们,以一艘战舰为美的孩子们,会怎样向他们的下一代讲述这个时代呢。


我弯下腰拍着小女孩的脑袋说对不起,叔叔搞错了。叔叔去给你买木马的模型怎么样?孩子立刻笑逐颜开,羊角小辫跳跃着。我看着她天真无邪的笑容,忽然很想哭。


现在我坐在电脑前写这篇约稿,小丫头坐在地上摆弄她的模型。我觉得我真得很讨厌木马,很讨厌那个叫《GUNDAM》的动画片。我有点后悔接这篇稿子,并且第一次觉得学术的东西最好别让别人知道。



[size=2]缘起[/size]

0059年,吉恩.戴肯在距离地球最远的SIDE3实践了他的SIDE国家主义。SIDE3成立ZEON共和国,由联邦下属的自治领升格为加盟国家。[c.l.r=Red]这一事件使自旧世纪1999年地球联邦政府成立后的绝对单极局面发生了改变——一体化后百年,地球圈内再次出现了实质独立的政治实体。[/c.l.r]


尽管在表面上ZEON是下属于联邦,服从于联邦议会的加盟国,但其地缘位置决定了其拥有远较地球上的加盟国家更多的主权。外部条件来看,SIDE3位于月球背面,远离地球圈的政治军事中心。而SIDE由封闭的殖民卫星构成,殖民地公社掌握着整个系统的运转,外部的力量完全缺乏介入的能力——不论是软能力抑或硬能力。内部条件来看,SIDE3是6个已建成的SIDE中最完备的重工业基地,毗邻月球的矿业城市,也拥有完备的能源和农业系统。[c.l.r=Red]单就各个政权——不论复合制或单一制——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来看,建设SIDE本身就为0059年事件的发生埋下了祸根。SIDE是如此独立和封闭的区域,使传统的强力控制方式都无法奏效——最为强力的军事手段也因为这种独立性和封闭性而被迫以SIDE自主征兵就地驻扎这种极不稳固的形式表达,使SIDE的强力机关实质上独立于联邦军的有效管制之外。[/c.l.r]这样的武装力量在一场意识形态化的民众运动中能起到的威慑作用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是完全不可靠的。[c.l.r=Red]而中央所能确实依靠的经济手段——即将SIDE拉入一个不可分割的泛地球圈化的经济体系中,从而使SIDE无法取得可以向体系挑战的任何一方面优势,并使这类挑战所冒的风险——全面经济制裁——放大到无法承受的程度。这一方案在理论上可行,却因向宇宙输送物资的高昂成本而变得不可实现——地球能够取得足够竞争力的矿产产品因为运输成本而失去了优势(另一原因是寻求稀有矿产和低成本开采的小行星开采),而另一项出口大宗即奢侈品和特色农产品又不是必需的战略资源——如此的状况导致了地球无法在地球圈经济体系中取得预想的,能够控制各SIDE命脉的核心地位,同时也因为必须从SIDE进口电力和太空冶金产品而使双方实际上甚至处于平等的贸易地位。[/c.l.r]地球圈贸易中心的缺失和地球-SIDE贸易的高成本造成的进一步影响是:联邦不得不强化SIDE的自主性,提高其自给水平。而如此的行为,无疑是有利于SIDE独立进程,而对联邦控制地方极端不利的。另一方面,为了尽可能减少割据条件如此得天独厚的SIDE给现有政治体系带来的风险,联邦选择了将各SIDE专门化,使各SIDE形成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链,以SIDE间及SIDE-地球间的优势互补和贸易往来将SIDE带入不可脱离的经济体系。如今我们无从断言联邦政府当时的考量,但就目前的观点来看,联邦的决策是短视的。地球-SIDE贸易的困难实际上在地球圈内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贸易体系:地球上的加盟国之间,以及宇宙中SIDE之间。所谓的“泛地球圈的经济体系”也变成了SIDE系统和地球系统之间的往来——[c.l.r=Red]换句话说,SIDE间特色产业的优势互补使各SIDE更加紧密地连为一体,构成了更大的威胁[/c.l.r]——正如旧世纪国际关系学家戴尔.克普兰对新现实主义的修正理论所言,多极化比两极化更能够保持稳定,因为多极化体系中有战争意向的国家必须考虑一场将敌我实力都大幅削弱的战争是否会导致其他极端乘虚而入,所以除非一个国家拥有对其他极端或至少对其针对目标的绝对优势而有把握在保证自身国力的情况下扫除目标(这种情况在多极世界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否则它不会向体系挑战。而两极世界中发动战争的一方只需要扫除对手而无需担心自身地位的丧失,战胜对手并成为霸主的利益诱惑和只需要单方面压倒对手的较低成本使战争决策更容易做出,也是世界体系更加不稳。[c.l.r=Red]联邦对SIDE的政策使地球圈形成了两极化(尽管是在联邦体系内的),并最终由条件最为充分的SIDE3挑起对体系的挑战,使联邦政府不得不修正政策,以防止其主导的政治体系全面崩溃。[/c.l.r]


幸运的是,各SIDE的谨慎(以及联邦在SIDE政治取向上的引导)使SIDE3的独立并未立即引起整个SIDE体系的跟进,从而使联邦有机会修正其对SIDE政策。[c.l.r=Red]既然单纯的胡萝卜无法维持体系,那么大棒就是必须的了——如果此时联邦拥有一支有效的空间作战力量,那么SIDE3的革命将是完全有可能被立即扑灭的。戴肯也敏锐的预见到了联邦可能的反应——当一个国家处于衰退期或表现出衰退迹象时,一场预防性战争往往是首要选择。[/c.l.r]为防止联邦可能的军事干涉,0059年ZEON国防队成立,并开始建造搭载大口径火炮的重巡洋舰齐贝和导弹舰巴布亚,宇宙武装力量由此进入了从前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大舰巨炮时代。联邦也立即做出了反应,在对SIDE3进行经济制裁的同时加强对SIDE的无偿援助,赢得SIDE好感并增加SIDE对联邦的依赖,并且[c.l.r=Red]开始认真考虑建设一支足以威慑整个地球圈的作战力量,将对SIDE的控制纳入威权体系[/c.l.r]。0060年,EFSF建立,60年代扩军计划实施,LUNA2军事基地化,新型舰艇(突击艇共和,很可能还包括巡洋舰萨拉米斯和麦哲伦的最初开发)的设计建造纳入正轨。同样借此机会,EFGF更新军备,成立统一的中央军,强化对地球各国的控制和对反政府武装/颠覆势力的打击,进一步稳固后方。[c.l.r=Red]这是一次迫切的扩军,也是一场有预谋的军备竞赛。在与ZEON的博弈中联邦在经济实力和国家潜力方面处于优势,却又缺乏发起一场预防性战争的军事能力——更重要的是,联邦政府相信ZEON的独立具有地缘特性作为意识形态的依托,因此ZEON出现导致联邦出现的衰退趋势并非一次不可逆衰退——更毋言联邦的经济和国家潜力始终是处于增长中的。因此它选择了体系中稳定崛起国家和优势国家通常采用的策略,进行耐心的,却消耗巨大的军备竞赛,以拖垮对手[/c.l.r]。扩张军力的行动也在最直接的层面上施加了明显而直观的影响。这一决策是在长远利益和引发战争的风险之间做出的平衡,结果也达成了原先的预期:[c.l.r=Red]EFSF的逐步强大有效威慑了SIDE国家主义者并对ZEON构成遏制,军备竞赛使ZEON经济近趋崩溃,SIDE福利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加了SIDE人民对联邦的好感,从而成功的在联邦与ZEON的对弈中将SIDE体系置于中立(甚至略倾向于联邦的)地位,同时通过EFGF的扩张和强化中央权力解决了一系列地球内部悬而未决的隐患,维护了体系的权威。[/c.l.r]而作为强硬手段中扩军政策的一环,并且某从某种角度讲是最重要的一环,即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成为飞马级的舰艇,也正在此一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发端。


0070年,七十年代扩军计划开端。9月,EFSF新锐主力舰战舰麦哲伦和轻巡洋舰萨拉米斯批量下宙服役,从而结束了0060年代ZEON与EFSF的战力均势——雷达时代大型舰与众多突击艇间的战力均势,将宇宙战术拉入雷达引导的万公里级粒子炮炮击时代。在此之前两年之内,戴肯因病去世,扎比家掌握ZEON大权,实行独裁统治,成立ZEON公国并开始扩充军备,寻求与联邦对等的完全独立地位。联邦再一次幸运的控制住了局势——[c.l.r=Red]激进的扎比派本来有两年时间可以利用手中强大的国防军向战力并不占绝对优势的联邦挑战,以防止在EFSF战力膨胀后自身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发生。但这短短的两年时间转瞬即逝,扎比家也许并非不想挑起战争,然而他们必须用这两年时间清除戴肯派的势力,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c.l.r]


麦哲伦级战列舰和萨拉米斯级轻巡洋舰,0070-0080年代EFSF的主力炮击舰艇。正是它们的出现奠定了宇宙战争的基本模式。


这是否意味着扎比家已经得不到如此的机会了呢?并非如此。在独立十年,并且国民对联邦敌视情绪高涨的ZEON,如果扎比家认为需要,那么暂时放下巩固政权的行动挑起战争也并非不可以:制造危机以稳定局势从来就是政治家的一个选择,更何况这一政权的更迭是建立在前任政治领袖的非正常死亡上,这使制造对联邦不利的借口变得异常简单——比如暗杀——不但能凝聚全国力量的支持,利用理所当然的军管扫除异己稳定秩序,更能使战争变得正义化甚至神圣化。[c.l.r=Red]但是扎比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需要一个力量的上升期,并且有能力通过技术手段和大战略使EFSF刚刚膨胀起来的军力在实际运用上重新下滑,制造对己方有利的落差。[/c.l.r]这一技术手段就是M技术的发展,而大战略,就是在避免与EFSF主力决战的情况下进行濒海的SIDE毁灭作战,殖民地坠落作战并最终谋求对ZEON有利条件的停战条约。ZEON方面这一崭新的计划在短短数年间取得了令人瞠目的进展,建成了一支规模颇大的宇宙舰队,划时代的MEGA粒子炮服役,MS批量生产,M环境下的作战模式确立,构建了对整个战略的全景规划,率先完成了计划中的军事技术革命。[c.l.r=Red]这一发展期直到0077-0078年为止。是年,EFSF主力舰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造,联邦方面实用化的MEGA粒子炮上舰,进行M环境下作战的重新检讨,SCV和RX计划上马,表现出明显的进攻态势,使ZEON面临着在可预见的将来(唯一的)技术优势的丧失导致在无法取得经济和潜力优势的前提下丧失仅有的(局部)军事优势,以及战争可能以计划外的方式爆发的危险。[/c.l.r]这直接导致了扎比家族决定不再等待,并最终在0079年初抢先发动了战争。如某些人所言,[c.l.r=Red]这是“担心被杀所以自杀”的行为,但对于当时的ZEON——这已启动而无法停止的战争机器而言,也许是唯一能“死中求活”的办法。[/c.l.r]


反过来,在0075年ZEON方面的MEGA粒子炮完成之前,ZEON主力舰艇依然是装备实弹主炮的齐贝(鉴于M的作战环境,巴布亚离开作战舰队担任补给舰任务),EFSF在战力上具有绝对优势。为什么占据战争的三大要素——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国家潜力——之绝对优势的联邦没有选择在技术进步导致的力量平衡乃至反方向的失衡前以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呢?此前学者提出的理论多集中于联邦内部对以战争手段解决内部事务的疑虑,对强硬手段可能使之前的福利政策失效并引起SIDE国家主义反弹的担忧,以及对自身军备竞赛效果的自信这样的政策层面。然而这些理论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EFSF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冲突(指由低烈度贸易和资源冲突至使用一切手段以消灭对方战争能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战争的一切武力冲突)并战胜ZEON,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c.l.r=Red]这些理论无法很好的解释为什么联邦选择在ZEON更新舰队后的0076年突然转为更加明确的强硬政策颁布《宇宙资源管理法》,也无法解释0077年为什么默许ZEON对SIDE6的革命事件进行干涉这样无异于鼓励ZEON行动的行为,以及为什么在0078年局势明显恶化甚至发生了金慕杰惨案这样使联邦取得了完全的发动战争的正当理由之时EFSF仍然只能以消极的威慑应对。因为他们的理论基础错了——的确EFSF是强大的,但他们并不具备进行一场进攻型作战的能力。[/c.l.r]


齐贝级重巡洋舰早期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担负着拒止EFSF进行濒海干涉的任务。


[size=2]登场[/size]

一场攻击性作战,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将在SIDE3(或其他预见或不可预见的独立SIDE)区内进行作战。[c.l.r=Red]这是一种濒海作战——与旧世纪海洋上的濒海作战一样,是一种危险而束手束脚的战斗环境。[/c.l.r]SIDE由大量岛三型殖民卫星构成,数以十亿计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封闭而脆弱的罐头中,一切生存条件都有赖于殖民卫星的供给。城市的生存性在古代封闭城邦在疾病面前的脆弱和近代地球由交通网联接的钢筋混凝土城市的难以摧毁之后再次跌入低谷——在SIDE,摧毁一座城市是如此简单的事,甚至只需要一枚射偏的大型导弹或者一发失地的光束就能通过摧毁卫星而杀死数千万人口。[c.l.r=Red]此类的濒海环境中任何粗放的武力都是不可接受的。进攻方将无法尽情发扬火力,而防御方却可利用殖民地为盾。[/c.l.r]EFSF舰队的火力投射依赖火力密度,但是一支用于决战的大舰队是无法在狭窄的SIDE中作战的——对卫星阴影中的敌军进行饱和炮击?或者进行舰队规模的雷击?随便哪一项都是EFSF所不敢做的。[c.l.r=Red]EFSF缺乏对SIDE事务实际的行动力——因为由高能粒子炮和重型导弹武装起来的战舰,缺乏进行此类行动的灵巧火力。[/c.l.r]


今天如果我们要追寻飞马级(SCV计划)的根源,正应该上溯于此。若在0070年代早期的EFSF作战序列中寻找SCV的前身,那么我们无疑要对简陋的全通甲板型支援巡洋舰特拉法加作出特别的关注。


全通甲板型支援巡洋舰特拉法加。正如所见,只是一型相当简陋的舰艇——甚至是“拼装货”。


特拉法加级是一型由旧式的实弹主炮型麦哲伦(这型按照50年代造舰思路设计,针对齐贝的炮击用舰艇因为在技术进步的狂潮中落伍而未进入炮击舰队服役便被抛弃了)改装来的过渡舰艇,在麦哲伦的原有舰体两侧加装了模块化的机库和飞行甲板,以搭载FF-S3战斗机。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它和SCV的类似之处:两侧与较小机库直接相连的弹射通道,高耸并能够满足独立作战需要的舰桥,以及前部的实弹主炮(特拉法加装备的是406MM的型号)——[c.l.r=Red]这些都不是一艘标准的,用于掩护大舰队的航母所需要的设计。[/c.l.r]特拉法加担任着的任务远非通常认为的“航母”二字能概括的。她是一艘用于灵巧战斗的濒海战斗舰。完备的传感和指挥系统满足在复杂环境独立作战并担任小规模舰群旗舰的需要;实弹主炮在近距作战中比导弹更快速有效,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正常运作,并且通过在弹丸上装置定时引信使其运用远较光束安全。而机库的安置则是在满足小规模干涉作战要求的同时对上述要求的妥协。[c.l.r=Red]可以说这是旧世纪航空战列舰的平衡和复苏——兼顾了近距炮击战能力和航空运用能力。前者提供攻坚能力,后者提供灵巧的战斗能力——都是濒海战斗所必需的。[/c.l.r]


然而特拉法加并未使EFSF取得足够的濒海战斗能力。一方面的原因是这型舰艇数量较少,并被EFSF内部的大舰巨炮主义者们束缚于舰队防空的定位上——这些人是抵触濒海战斗理论的,他们无法向国会解释为什么每年花费全部军费的3/4建设的炮击舰队无法完成一支简陋的小型舰队能完成的任务(尽管我们知道没有大型炮击舰队的支持,联邦根本无法有效的维持地球圈)。另一方面是因为特拉法加的确缺乏完成一次对ZEON的濒海干涉任务的能力。


0075年前ZEON的主力舰艇是重巡洋舰齐贝,这是一种重达16000吨,装备2座3联装大口径火炮,由民用货轮改装来用于殖民地防卫的大型炮击舰艇。这型舰艇防护性能优良,舰体庞大,冗余度高,抗沉性好,并且数量庞大(40艘上下)。特拉法加独立作战能力低下,尽管可以得到炮击舰艇的护航,但却缺乏适合濒海作战的护航舰。载机方面,FF-S3挂载能力有限,无法对舰艇等级的目标进行有效打击。M散布技术的确立,使EFSF意识到这种使雷达和无线电通信失效的东西尽管不会出现在舰队决战的战场上,但在狭窄的濒海战场却是难以避免的——并将大幅降低EFSF的炮击战能力和航空兵作战效能。而0074年实用化的MS-05开始量产,这种适合近距作战,并且兼顾机动性,重火力和重装甲的新型机动兵器引发了一场宇宙空战的革命,新型的FF-S3也变得落伍。[c.l.r=Red]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子是0075年装备MEGA粒子炮的巡洋舰穆塞服役,这使之经过简陋改装的特拉法加甚至都无法在密集的炮击中接近SIDE,从而使特拉法加失去了一切设计时预想的技术和战术的优势。[/c.l.r]


轻巡洋舰穆塞,首次搭载了MEGA粒子炮。这是一型由民船改装来的巡洋舰,从布局上能够看出是专注于支援MS作战的。


特拉法加并未给EFSF带来预想中的濒海作战能力,甚至这第一型理论上能够在SIDE内战斗的舰艇都未能对ZEON构成任何影响。EFSF不得不重新寻求特拉法加的替代品以拥有确实的濒海战斗能力。在新舰艇的设计中特拉法加的一些思想被保留下来,[c.l.r=Red]即新的濒海战斗舰应该是一型兼顾攻坚和航空作战,具备独立战斗和态势感知能力,重装甲高火力,模块化设计并优化损管的航空战舰。[/c.l.r]在新的设计中搭载机由FF-S3更换为了更适合近距战斗的MS,引入了开放式收束环的MEGA粒子炮,强化光学和红外传感以适应M环境等崭新的设计,同时延续了舰首的大口径实弹主炮,强化防空系统,空前提高了独立作战能力。


然而新的濒海战斗舰计划所要面对的挑战绝非仅仅是技术和设计层面的。[c.l.r=Red]EFSF内部的舰队派始终对濒海战斗舰,MS和小型干涉舰队的构想充满敌意。因为它们无疑将动摇EFSF成立以来炮击舰队的主导地位。[/c.l.r]幸运的是EFSF内部有一些对MS和濒海战斗由充分认识的军官——包括后来著名的雷比尔将军——在他们的运作下特拉法加的替代计划成功成为一项“必须进行”的行动。为了争取支持,这些坚持者在新型舰的方案中增加了大量多用途化的设计,比如新型的米诺夫斯基航行系统,单体突入/突出大气层的能力,以及更灵活的航空能力,从而成功将一向与EFSF势不两立的EFGF-AF/NAVY拉进了计划。


[c.l.r=Red]尽管因为地球的加盟国家缺乏地缘优势,经济基础缺乏独立性,资源分配也依赖于成熟的经济体系,可以说在加盟邦联系空前紧密的地球,作为加盟国家挑战世界体系寻求独立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EFGF没有进一步的武力诉求。[/c.l.r]非洲等地抵制全球化的极端势力依然存在,部分力量还保有相当实力。面对这些时而对称时而不对称的对手,[c.l.r=Red]EFGF同样在维持常规军力还组建快速反应部队之间摇摆着,并努力在有限的预算中寻求快速高效低成本的战力存在——BIG TRAY的炮兵化改造和两型超大型运输机的服役都体现了EFGF对战略投送能力的迫切需要,却都也无法跳出地面部队的固有束缚而取得实质性的进步[/c.l.r]。EFGF应该感谢EFSF的濒海战斗舰计划——突入大气层并在大气层内飞行,携带和运用一个中队以上的战斗机,大口径主炮和优越的防空能力,媲美大型指挥中心的通讯机能,堪比陆上要塞的装甲防护,更诱人的是强大的自持力和短时间的全球到达能力——这是不知多少EFGF军官梦寐以求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竟然在一种平台上变成了现实,并且还有一群EFSF军官诚恳地请求自己支持!EFGF几乎立即毫不犹豫的站在了濒海战斗舰一边。[c.l.r=Red]正因为EFGF的力挺,濒海战斗舰项目在EFSF内较弱的呼声得以与强势的大舰队派抗衡。0077年度战力整备计划中被命名为SCV-X的计划案被采纳,该计划中具体设计的新型濒海战斗舰SCV-27项目开始。[/c.l.r]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其命名——SCV,正规宇宙空母——看出当时濒海战斗舰计划的进程是多么艰难,她在各种身份的掩护下——陆军的快速反应基地,空军的空中航母,技术部门的验证舰,EFSF的舰队防空节点等等——抗住了炮击时代航空兵无用论这一正统理论的轰击而以通常的效率进行着按部就班的开发。而相配套的MS开发也在0075年开始的陆上机动兵器计划的基础上缓慢的推进着。



[size=2]刺激[/size]

真正使SCV计划得到EFSF正视的事件在当年5月就发生了。SIDE6发生SIDE国家主义者(亲ZEON派)鼓动的,反对现行殖民地政府的民众运动。通过事先的走私和对一部分殖民地警备部队的争取,民运发展为武装暴动。持续的冲突造成了相当的人员伤亡。ZEON方面就此事与联邦进行了磋商,在联邦表示这使殖民地内务而不予介入的情况下ZEON方面装备MS-05B的机动部队投入对革命军的支援作战,并迅速摧垮了SIDE6内政府武装的抵抗。0077年7月10日,SIDE6革命政府兰克自治政权建立。同年8月,在ZEON的斡旋下联邦政府与兰克政权在SIDE3达成协议,SIDE6独立,升格为共和国,并再入联邦,取得了高于其他SIDE而与ZEON对等的政治地位。


MS-05B。这种崭新的机械木偶展现出了超凡的适应能力,从而开始代替战斗机的位置。


正如前面所言,这个事件中联邦的表现单用政策解释是无法完美的。尽管联邦的处理方式也堪称高明——[c.l.r=Red]在武装冲突陷入残酷的僵持之后表示愿意尊重殖民地民众的政治取向而不用威权维护自身利益,宁愿放弃一贯立场允许ZEON投入对革命一方的支援而阻止人民伤亡——从而利用对ZEON行为的宽容赢得了宇宙住民的好感,用对SIDE6政府的“大义灭亲”昭示了自己的仁政和以人为本,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拘于意识形态的高姿态,通过维持社会稳定的国家职能争取了地球圈内民众的广泛赞誉。[/c.l.r]对宇宙住民来说,联邦拥有大量兵力却没有采取强硬态度是一抹曙光。[c.l.r=Red]这一举措对缓解当时国家主义和本位主义对联邦政府的疯狂贬低并促使民运向合法的和平外交手段转变有重要意义——但是就当时的局势来看,对ZEON的干涉特别是武力干涉的放任是非常冒险的。[/c.l.r]一方面,即使SIDE6缺乏SIDE3的工业实力,也不具备向联邦挑战的潜力,可以成为一颗弃子,但这决不是一个好的开端,[c.l.r=Red]它将无法避免的向整个SIDE体系发出错误信号,从而对联邦的权威构成挑战,进而威胁联邦对SIDE本来就很薄弱的控制力[/c.l.r];另一方面这一事件更加树立了ZEON的威信,使其在宇宙住民中成为解放者和拯救者般的存在,更使ZEON得以光明正大的为战争寻求支持,从而取得舆论优势并缓解自身兵力劣势对执行既定战略而言的紧张。这是一种极坏的鼓励,并使ZEON政府中最后一些反对战争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转而相信联邦是易于战胜的,另一部分(主要是戴肯派)对借助联邦之力重建ZEON民主秩序丧失了信心,而转向暗杀等颠覆活动,并在一系列行动失败后被残酷的大清洗所扫除,使ZEON内部阻止战争的最后力量彻底崩溃。就这两方面的消极影响,任意一个都无法使联邦对ZEON做出让步,而EFSF倘若能主导一次干涉行动,哪怕是支持革命军建立革命政府(SIDE6的次要地位使其是可以被抛弃的),同样能够在遏制ZEON的基础上赢得舆论支持,也更容易进行对SIDE6的隐性控制。[c.l.r=Red]然而联邦没有选择这般两全的处理方式,却冒险默许了ZEON的行动。这只意味着一件事:EFSF的大舰队根本无力完成一次SIDE干涉任务。[/c.l.r]


兰克事件对联邦政府来说是一次巨大的震撼。EFSF震惊的发现自己强大的主力舰队唯一能做的竟然是按兵不动——正如旧世纪的战略核武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c.l.r=Red]当危机真的发生之时,大舰巨炮主义者们才发现危机完全没有按照自己预想的方式出现[/c.l.r],庞大的战列舰也许在一场高烈度的全面战争中是无敌的,却根本无法应付一次烈度极低却需要极其精巧的操作力以避免危机升级的SIDE镇暴任务。[c.l.r=Red]它们只能在空间中无谓的巡弋,不能进行炮击也不敢发射导弹,只能炫耀武力存在。而革命一方身处极端脆弱的殖民卫星之中,深知EFSF主力舰队对在濒海运用粗放型武力的顾虑,从而使EFSF所炫耀的武力也完全遭到了无视。[/c.l.r]


[c.l.r=Red]兰克事件在军事上起到的最大影响就是促使EFSF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c.l.r]。一支完全面对全面战争的炮击舰队与政府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是否真正切合?政府的大棒究竟需要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威慑力量还是需要对危机的实际干涉能力?整个联邦的国家战略对前景的预期是什么,一场全面的预防战争还是以精巧的控制力维持SIDE(包括ZEON)在体系中的位置?当殖民地福利政策起到了预计的效果时,现有的炮击舰队是否真的能够提供其表面上拥有的强大威慑力?在这场EFSF成军以来第一次关于战略和舰队发展方向的大讨论中,大舰巨炮主义者也不得不在兰克事件的事实前让步。[c.l.r=Red]因为所有人都意识到EFSF需要一种能力——并非是单纯的应对ZEON扩军并能在一场全面战争中将ZEON的军队和国家机器彻底毁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地球圈内以灵活的威慑或介入贯彻政府意志并维持世界体系的能力。[/c.l.r]也正因为这次大讨论,EFSF重新规划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即[c.l.r=Red]在保证能够打赢(以ZEON为假想敌的)一场大战的同时建设灵巧的,用于应付SIDE事务和边境冲突的干涉舰队——与早先SCV计划的支持者们所抱有的观点完全相同[/c.l.r]。毫无疑问,刚刚上马并曾引起众多抱怨的SCV计划立刻得到了大力的肯定和支持,迅速走上正轨。0078年2月,SCV-27计划开始执行,第一批三艘舰在加布罗铺设龙骨,舷号SCV-69,SCV-70,SCV-71。分别命名为“飞马”,“白色基地”和“飞马JR”。此后数年中名扬天下,成为名舰代名词的飞马级就此诞生。作为舰队干涉力量成型之前的过渡措施,同年4月,联邦开始在各SIDE强化驻军。


在SCV快速推进的同时,与之配套的子系统进程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众所周知,[c.l.r=Red]殖民卫星具备极高的封闭性和脆弱性,这使传统力量投送变得极为困难——只要控制住港口区,外界力量将极难以“人道的”方式进入,这严重限制了重武器在濒海地区的运用可能[/c.l.r]。而[c.l.r=Red]殖民卫星所装备的探空传感器,导弹和激光器——主要用于对抗宇宙垃圾——也使这些城市具备了全面的感知能力和低限度的武力,使缺乏防护的小型舰艇和工兵部队破坏活动变得危险而不可持续。[/c.l.r]同时在某些设想的濒海干涉任务或暗礁宙域的边境冲突中,干涉部队还需要面对重型目标——比如齐贝——可能遭遇的M使舰炮射击更加束手束脚,攻坚任务也更多的被交给干涉部队所搭载的机动兵器。这般要求同时具备高火力,高机动,重装甲和登陆作战所需要的灵巧操作能力的机动武器。而作为EFGF参与的项目,SCV作为快速反应部队还需要降下地球,搭载的机动兵器甚至还要求具备简单修改即能在重力下使用,并发挥出不亚于常规武器的性能——这在传统武器的设计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幸运的是,ZEON MS在兰克事件中的表现然人们意识到它们能够完美的提供这种能力——这种巨大的机械人效能超过战斗机,防护力优秀,极高的多用途性,甚至能手动开启港口的密封门并直接进入殖民地执行镇压任务![c.l.r=Red]更加幸运的是,SCV最初的设计案中就加入了MS运用的思想,从而使将这种此前因在雷达引导炮击的正规战场上不值一提而备受鄙视的新武器融入SCV计划成为理所当然的事。[/c.l.r]之前由陆军主导的陆上机动兵器研制计划(产物是炮击型的RX-75,一种病急乱投医的实验性产物)和之前断断续续进行的MS验证工作被统一起来,0078年3月作为优先度极高的开发计划立项为RX计划,开始实战型MS的开发工作。与之同步,组建干涉部队的验证工作也正式展开。这将是一支以MS运用为主的小型机动部队,护航舰艇提供防空和支援火力,并携带MS进入战场。如果要为一年战争时期的航空舰艇——萨拉米斯的改进型和麦哲伦外挂MS的能力——寻找起源,那么就是要追溯到SCV计划的开端了。而这些充满预见性的工作对后世所起到的影响绝非SCV计划本身所能容纳的。


流行动画剧集《M.bile Suit GUNDAM》剧照。RX计划的产物RX-75,RX-77和RX-78站立在白色基地的航空舰桥上。


就这样,SCV计划在EFSF的尴尬和ZEON的锐意扩张中全面启动。[c.l.r=Red]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里程碑[/c.l.r]。现在的观点经常忽视的是,在SCV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EFSF尽管拥有最为强大的空间武装力量,却不具备践行当时联邦国家战略的能力。诚然,大舰队的存在是这一战略的物质基础,但正是这一基础地位的要求决定了这一组织并不适合成为执行主体。[c.l.r=Red]SCV计划的确立是一个拐点,它标志着EFSF开始由盲目扩张武力的纯军事性发展向面对现有形势及国家战略切实需要的针对性转型,并开始放松军种之间的垄断意识,使宇宙舰艇对地面事务快速反应的先天优势得以充分发挥。SCV计划最为核心的意义在于,当这样一支灵巧的濒海战斗部队成军之时,联邦将首次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战略能力——不论在宇宙或是地球。[/c.l.r]事实上大舰队(以及传统陆军)和SCV是相辅相成的存在关系——好比一柄矛,主力舰队(传统陆军)是修长的枣木杆,SCV为核心的机动舰队则是其锋利的矛头。没有长杆,矛头只是无用的一段铁;没有枪尖,长杆也只是拖把的一部分而已。



[size=2]技术特征[/size]

总体布局
飞马级全长250米,宽180米,高97米,全重68000吨,为满足搭载米诺夫斯基飞航系统的要求而采用多体布局。中部舰体是舰艇生活和指控机能的核心,前部设置有航空舰桥,第三机库和580MM双联主炮,中段安装了回旋式筒状重力生活区。生活区上方是突出舰体的高耸航行和作战舰桥,并装置了完备的综合传感设备。生活区后部是小型的第四机库。航行和作战舰桥两侧,装置了大型的散热/稳定翼,尾端安装了带外倾的小型的垂尾。生活区两端连接了左右对称向前伸出的前部舰体,是全舰机能的主要集中部分,其主要构成部分是长度接近全舰一半的第一和第二机库,以及相对应的弹射器轨道。机库后方向上弯曲的部分,也就是前部舰体的尾端为保护脆弱的重力生活区和舰体连接部而设置了纵向的圆盘,利用其中的空间装备了两座双联装MEGA粒子主炮。中部舰体第四机库两侧连接着向左右对称,向后方伸出的后部舰体,其主要构成是两组共8部大功率热核火箭引擎,是全舰的动力中枢。热核引擎组侧面分别安装了一面向外延伸的稳定/散热翼。在对称的前后舰体下部安装了米诺夫斯基飞航系统,为舰艇提供突入大气层的隔热能力和大气圈内飞行能力。在此位置也安装了共8组16件液压着陆杆,用于重力环境下停泊。


线图。


机动性能
飞马级装备了550000KW出力的核融合炉。此一动力系统所产生的多数电力用于支持两套驱动设备——热核推进装置和米诺夫斯基飞航系统。在宇宙环境中,8台热核推进器使这型EFSF最大的战斗舰艇拥有了较高的航速和续航能力,能够满足长时间部署和伴随舰队作战的需求。[c.l.r=Red]飞马级装备的热核推进器为了适应大气层和宇宙两种工作环境而采用了独特的热核火箭/热核涡喷双系统模式。[/c.l.r]后部舰体前端开有大型的进气口,除了散热功能之外更重要的用途是将外界空气吸入发动机,经过涡轮增压后注入燃烧室,由核反应堆做功加热膨胀喷出取得推力——这使飞马级在大气层内取得了近乎无限的续航力和加速力。燃烧室前端与涡轮接续处安置有活门和燃料管,在宇宙运用时活门闭锁前端涡轮和进气口,由燃料管将燃料导入燃烧室加热喷出,以取得宇宙环境下的推动力。


在大气层内,4台米诺夫斯基飞航系统以电磁束缚的I-F垫提供悬浮能力,而航行本身依然要依赖热核推进系统。同时米诺夫斯基飞航系统还要承担突入大气层的隔热任务,通过大量散布M在舰体下部制造I-F垫(但与通常大气圈内航行不同,此时的I-F垫不经电磁束缚,而是均匀的铺满舰底),利用M对长波的吸收和隔绝作用,配合舰体本身的散热设备进行隔热。而在突出大气层时,米诺夫斯基飞航系统则要将舰体抬升,并为热核引擎提供足够取得逃逸速度的条件——高度和加速时间,配合稳定翼和姿态控制引擎稳定姿态,以达成单体突出大气层。[c.l.r=Red]但利用米诺夫斯基飞航系统脱离大气圈是耗能极大效率极低的方式,尽管在理论上可行,但飞马级通常还是依靠传统的加挂助推火箭的方式脱离大气层。[/c.l.r]


米诺夫斯基飞航系统是飞马级最为重要的核心系统之一,并构成了其作为宇宙舰艇前所未有的运用灵活性。这套为争取EFGF支持而安装的系统使EFGF得到了其迫切需要的快速反应能力。飞马级可以在高轨道待命数个星期之久,并无视天气和交通环境进行快速的全球到达。飞马级和地球圈的监视网使地球上任何反政府武装都无处藏身——只要他们被发现,几十分钟内就会有一支战力强大的部队从天而降。[c.l.r=Red]飞马的大气层内飞行能力和MS表现出的对地形的不敏感也使反政府武装通常依赖的地形优势化为乌有。能够向任何地区快速投送重装备——这对于联邦巩固地球政权以及EFGF解决快速抵达和单位战力投送之间的矛盾所具有的意义是极其巨大的。[/c.l.r]


米诺夫斯基飞航系统原理示意图。利用刚性的I-F柱托举舰体。


态势感知和指控
飞马级采用双舰桥设计,分为舰体中段的作战舰桥和中段舰体前部的航空舰桥。


其作战舰桥是70年代EFSF最为高耸的舰桥,超过麦哲伦的88米和萨拉米斯的71.4米。在这座舰桥上集成了大量高性能传感器,包括高功率的雷达阵面,对视界要求极高的光学传感器和热传感器,以及激光雷达,激光数据链终端等设备,是舰艇态势感知的中枢。高舰桥一方面高舰桥是为了满足地面作战的需要——正如旧世纪战列舰高耸的观察哨位,在执行地面任务时指挥官往往需要一个能够总揽全局的位置,便于进行战场管制——对于指挥官(了别是陆战指挥官)来说,屏幕和电子地图是永远无法代替肉眼和亲临前线的。舵手也需要足够的制高点,取得更完备的态势信息以完成在复杂的地面环境下的操舵任务。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M环境——只需要铺设阵面就可以完成全方位感知的雷达失效,使光学/热传感以及激光雷达成为主要的感知手段,而这些感知手段又是极具指向性的,必须有突出的上层建筑作为安装平台以减小舰体本身造成的盲区,增大感知范围。[c.l.r=Red]在一年战争之后,M环境下作战需要有更高的传感器平台成为共识,比如作为下一代战列舰原型设计的伯明翰舰桥高达129米,配合新一代电子设备取得了相当优越的感知能力。这一点上,飞马级可谓走在了时代前面。[/c.l.r]


飞马级的作战舰桥负责舰艇操舵,指挥和情报汇总。作战舰桥设有舰长席,日常的舰艇管制和作战指挥都在这里进行。舰桥前端采用了与其他EFSF主力作战舰艇相同的抗弹玻璃舷窗,舷窗外亦设计了装甲盖板以便在战备状态下封闭舰桥。而与EFSF惯常的设计不同,飞马级的主控计算机和数据库没有设置在舰体深处,而是直接装置于作战舰桥顶端,即“马头”的后部。这是由于飞马级内部设计结构紧凑,模块化程度高,电子系统为战术要求让路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EFSF首次设计在高浓度M环境下作战的舰艇时缺乏经验——飞马级全舰都体现出了设计师对M环境下电子设备的不信任。作为将核心的电子设备外置的补偿,飞马级的作战舰桥后部电子设备舱铺设了相当程度的厚装甲。[c.l.r=Red]在充分防护的基础上,面对炮击时舰桥目标小,被命中的几率极低;而面对机动兵器的威胁时,舰桥处于大量CIWS的密集掩护之下——可以说在这些设计的补正下,飞马外置的电子设备反倒取得了较高的生存性能。[/c.l.r]


航空舰桥位于中段舰体前部,第三机库上方,580MM主炮前方。该舰桥比作战舰桥更为宽大,足以容纳航空管制人员在此进行航空兵力的指控,也便于航空管制人员通过肉眼直接观察舰载机的发进和着舰过程,以进行及时地调整。[c.l.r=Red]航空舰桥也备有一整套操舵和火控系统,以及低限度机能的计算机备份系统,以在作战舰桥遭摧毁时接替指挥工作[/c.l.r]。


鉴于需要在地面活动,以及船体结构本身的限制,飞马级并没有采用类似麦哲伦或萨拉米斯级的侧装辅助航行/炮击舰桥和传感器的设计。这使飞马级的态势感知有较大盲区,特别是舰体下部。这在宇宙中对其单舰作战能力造成了相当的限制,特别是反映在CIWS系统上——这使相当一部分CIWS由于射界的限制无法取得主传感器的目标分配,索敌和打击能力较为低下。但是鉴于在宇宙作战中飞马级通常与改进型主力舰编制为干涉部队行动,可以依靠护航舰填补盲区。这也是设计定位上的先决条件,决定了无需冒着降低整个系统效能的风险改变设计方案强行增加侧面辅助舰桥。


指挥控制机能方面,飞马级被认为将担任干涉舰队旗舰或地面部队移动指挥所,因此该舰搭载了完备的指挥设施,以及足够强大的通信设备和双向激光数据链,足以承担(包括M环境下的)大部队管制指挥任务。


火力
飞马级装备了一座580MM口径双联装实弹主炮,位于航空舰桥后方,作战舰桥前方。两座开放式收束环的双联装福克XII型偏向式MEGA粒子炮安置于第一二机库尾端侧面的圆盘中,有资料称其出力高达25MW。另外共有10座3联大型导弹发射装置。4组各2座部署于第一和第二机库两侧,射口向前。另外2组各1座分别部署于后部舰体的推进器组上方,射口向后。CIWS系统包括90MM双联机炮36座,分布于全舰各处。[c.l.r=Red]为了满足进出大气层的要求,全舰武器皆采用了伸缩/半埋结构[/c.l.r]。


580MM实弹主炮是当时口径最大的实弹炮击武器,射弹重约2吨,依靠高性能装药和火箭增程技术,在大气圈内有效射程达到70公里。这型武器在宇宙中效能超越齐贝的360MM实弹主炮,威力惊人。由于可以采用定时引信,使该炮在SIDE濒海作战变得非常安全。弹种繁多也使其可以满足从反舰攻坚到防空等多种任务。而在地面上,这座主炮的效能大大超过BIG TRAY试验舰搭载的三联装主炮,从而使EFGF真正取得了梦寐以求(并几乎是实时)的舰炮级炮兵火力支持。然而与飞马级搭载的众多设备一样,580MM主炮也严重的受制于集成化过高的舰体结构。该炮采用短距升降装置,通常由整流体覆盖半埋于舰体内部,作战时抛弃整流体上升进入战位。由于其位于第三机库,作战舰桥和航空舰桥之间,内部空间极其狭小,并且需要安置回旋机构和升降机构,造成该炮位无法安装大型弹药库,备弹数量较少,缺乏持续战斗能力——[c.l.r=Red]但是对于飞马级通常需要参与的任务,580MM炮更多是作为对特定目标的攻坚武力运用而非进行消耗性炮击,这使这一缺陷在运用中并不像听起来那么严重。[/c.l.r]这座炮塔由作战舰桥的主传感器和火控计算机提供射控参数并指挥射击。


福克XII型偏向MEGA粒子炮是当时EFSF威力最为强大的舰载MEGA粒子炮。史上首次采用的开放式收束带使炮身可以容纳更多的MEGA粒子团从而达成更高的出力。同时这一设计也使福克XII的收束率相对较低,长距离上单位能量密度衰减严重。这使这型粒子炮更加适合防空——扩散率高,命中率高,高出力也保证了扩散后的粒子团仍然有威力摧毁脆弱的战斗机或MS的光学设备——以及濒海作战——[c.l.r=Red]近距离上拥有击穿重巡洋舰装甲的能力,而远距离上穿透力下降,流弹的附加伤害更低。[/c.l.r]装置偏向粒子炮的另一原因是由于结构限制,这两座主炮需要从圆盘中推出方能进入战斗位置,其搭载平台缺乏安置驱动沉重封闭炮塔的回旋机构的空间,而偏向式粒子炮无需封闭的旋转炮塔和粗重的炮管,而是依靠炮口的I-F偏向环达成火线变向。对于飞马级来说这一设计不但满足了结构上的要求,更适应了其近距作战的战术需要——偏向环可以提供更快捷和精确的火力转移。这在复杂的近距作战环境中是非常重要的。[c.l.r=Red]射控方面,两座主炮在与作战舰桥的主传感器组和火控计算机交联之外还设置了独立的光学传感器组和火控设备,用于进行精密调整并保证在作战舰桥损毁的情况下依然有能力施行炮击[/c.l.r]。


导弹发射装置的规格是大量装备EFSF舰艇的大型反舰导弹“橡树”的通用发射管,在携带橡树时备弹30枚。该发射管亦可更换为标准口径的通用中型导弹集束发射巢,携带该种弹时备弹180枚。携带橡树时前部的导弹发射装置主要用于配合炮击设备进行对舰打击和攻坚,以密集火力消除冲击路线上的重要目标;后部的导弹发射装置则用于填补巨大的推进器组在舰尾构成的火力盲区。装填通用导弹时前部发射器则多用于防空和为舰载机清扫前进通路,尾部则更多使用干扰弹和诱饵掩护舰艇行动。这些多用途发射器能够根据执行任务的不同条件进行灵活的弹药调整,达成适当的配置方案。反舰导弹通常采用中段惯导+电视/热成像末导的制导方式,需要舰载传感器提供惯导参数。通用导弹则采用热源制导,相对来说具有自主性——在M环境下也能达到可以接受的效能。[c.l.r=Red]在EFSF的大型主力舰艇中,飞马级是搭载此类导弹发射装置最多的舰型。也正是这些适应性极高的多用途发射器使飞马级可以有效甚至专业的应付各类复杂多变的作战环境[/c.l.r]——而绝非某些观点所称的,导弹发射器是鸡肋的落后装备。


飞马级装备了数量庞大的CIWS系统,充分表现出其将要作战的环境所面临的空中威胁之严重。多达36部双联90MM机炮——麦哲伦的近1.5倍,萨拉米斯的6倍。这些EFSF标配的90MM机炮在宇宙环境下使用穿甲弹时有能力击穿当时ZEON所有型号MS的主装甲;而使用VT信管的三式弹时,也对防护薄弱的战斗机有足够的杀伤力。在大气圈内,这些90MM的CIWS通常作为副炮使用,对轻装甲目标和掩体/人员都有充足的威力。然而尽管数量巨大,但由于传感系统的问题,飞马级的CIWS系统评价并不高。[c.l.r=Red]飞马级的主传感器缺乏全方位的态势感知能力,火控也就无法对CIWS进行统一的火力区域划分,分配目标,预告目标轨道和火力管制,使大量CIWS无法组成有效的火网。因此——也因为对M环境下中央管制系统的不信任——飞马级的CIWS放弃了火控计算机统一管制的传统方法,而是返古的选择了各炮位独立传感独立火控,并且在计算机捕捉和追踪目标的同时设置了炮手对火控和射击进行干预,使CIWS的射击更具灵活性,也提升了CIWS在对地射击时的效能[/c.l.r]。尽管在设计之初很多人都表示了对这种原始的火力管制方式的不信任,但实战证明经验丰富的炮手的确能使缺少全面管制和情报的CIWS发挥出预想之上的效能。当然,这种对M环境的过渡谨慎最终被证明是不必要的,在飞马级的后续改进型上CIWS又重新换回了中央火控设备分配射击参数和目标,舰桥划分区域干预是否开火射击的方式。[c.l.r=Red]作为对下部传感盲区的反映,后续舰的舰底CIWS火力明显减少,并采用独立传感器索敌和人工干预射击的模式。总体来说,在整个飞马级的发展历程中CIWS的火力效能都较为低下,但就其编队核心的战术定位而言仍然是可以接受的[/c.l.r]。


防护和损管
飞马级设计时需要面对的威胁是MS携带的280MM火箭筒和120MM机枪,以及齐贝等实弹炮击舰艇的大口径主炮,正面则需要应付对方舰队MEGA粒子炮的射击。鉴于干涉部队需要在对方火力下跨越较长距离以进入战区,飞马级的防护是按照战列舰的水准设计的,极其强调正面防护。全舰各部施加ABC处理的厚装甲也保证了其在濒海环境通常烈度火力下的生存性。损管方面,全舰模块化设计,在受损严重的情况下各部分都有能力通过舰桥(作战或航空)直接切离舰体,避免二次伤害。在全舰也装备了通常的自动灭火和舱室闭锁设备,用以隔绝损坏的舱室。由于舰体功能集中于航空运用,舰内构造相对宽松,使飞马级具备了相当高的冗余度。不论是装甲还是抗沉性,飞马级都可以称为极为优秀的,并且全面超越了紧凑的麦哲伦和萨拉米斯,可以说是一年战争前EFSF防护性能最好的舰艇。


航空,其他搭载能力及载机
飞马级设有多达4座机库,是特拉法加的两倍。第一与第二机库是作战机库,备有整备设施和共四套弹射轨道,有能力同时完成6台MS的整备工作。这两座机库还首次设置了MS用光束武器的E-CAP填充装置,以保障预定携带光束武器的搭载机的作战效能。第三和第四机库没有弹射轨道,只携带了简单的整备设施,在大气圈内主要用于停放联络机或折叠风扇后的大型S/VT.L运输机钢佩利,后者主要用于补给,对地支援和扩大航空队/陆战队作战半径,执行快速反应任务。


大型S/VT.L运输机钢佩利。


四座机库都拥有厚重的装甲舱门。其中第一,二,三机库的舱门可以放下成为接地的大型跳板。当执行运输任务或突入大气层进行登陆时,宽大的机库可以搭载一个营级单位的主战坦克或数百名全副武装的陆战队员。利用3副跳板可以将这些部队快速投入战斗,而飞马级则可以提供近乎完美的防空屏卫和火力支持。[c.l.r=Red]可以想见,飞马级投入使用对于EFGF,乃至史上一直困扰着陆军的兵力投送问题来说是何等程度的一场革命[/c.l.r]。


飞马级可以搭载EFSF的全部和EFGF的部分战斗机/机动兵器。进行MS运用时,通常搭载量是6架,含2个3机小队,由RX计划中预定的携带光束武器的格斗机和支援机构成。MS在M环境的濒海作战中能够发挥灵活而安全的精确火力,多样化的武器——240MM支援火炮,380MM火箭筒以及划时代的小型MEGA步枪——使这些新型MS不但能够在空战中取得优势,更被赋予了对舰或对舰炮不便射击的坚固目标(比如有防护的殖民地炮台)施以精确打击的能力;而其作为机械的精巧操作力也使通过检修口或港口对封闭的殖民卫星进行低成本登陆作战成为可能。需要注意的是,飞马级的舰体设计外形平整,有能力系留大队级编制的MS部队。[c.l.r=Red]配合航空型萨拉米斯的航空运用舰——以飞马为运用/整备核心的干涉部队将具备极其强大(超过同时期ZEON舰队的)MS战力。加之EFSF本身强大的防空能力,这种复合型航空运用部队将兼具锋利的矛与坚固的盾,足以在一场边境冲突或濒海作战中独当一面[/c.l.r]。


执行制空和舰队防空任务时飞马级能够携带并整备中队以上级的重型宇宙战斗机(FF-S3),加上舰外系留,飞马级单舰就可以承担大队级的战术部署。FF-S3作为0070年代中期最为优秀的战斗机,其火力,机动性和加速能力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即使在新时代的M环境下也能够执行相当烈度的战斗任务。如果执行低烈度的治安维持和边境巡逻任务,飞马级可以携带和整备超过2个大队级的FF-4轻型战斗机,已经足以进行战役级部署。在大气圈内作战时飞马级的飞行甲板和弹射器可以发进EFGF的各型舰载机完成制空,遮断,反潜和支援任务。但是鉴于重力环境对舰载机运用的限制,飞马级通常只能完成中队级的部署,而不具备大气圈内广域空中支援和航空枢纽的能力。


FF-S3剑鱼。0070年代最出色的重型宇宙战斗机之一。 FF-4,一种极其轻便灵巧的轻型战斗机。


宇宙环境下MS通常采用弹射出击,激光诱导直立着舰,拦阻网应急减速。重力环境下MS弹射出击,舰艇着陆归舰或跳跃登舰。两种环境下战斗机都采用弹射出击,激光诱导,姿态控制引擎减速的方式着舰,同样有拦阻网以备应急减速。舰外系留的MS以弹跳的方式,战斗机以机械臂推出的方式或利用支架自带的小型火箭弹射器依次离舰,随即自力发进。


自持力
为满足长时间轨道待机和边境威慑的要求,飞马级非常重视乘员的生活设施。其在作战舰桥下方,中段舰体中央,第三和第四机库之间设置了直径超过40米,横贯整个中段舰体的大型桶状生活区,由后部的伺服电机驱动转动,依靠离心力产生1G的人工重力。该生活区的容积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不但能够容纳全体舰员和航空人员,还可以为随舰的陆战队提供生活空间和训练场所。舰内储有能维持长时间战备的生活物资和完善的医疗设施。续航力方面,飞马级有能力进行SIDE间无补给巡航和伴随舰队行动。



[size=2]变迁[/size]

飞马级的设计主要定位在以MS/航空兵力运用为主,作为小编队战术核心执行各种烈度的边境冲突和濒海作战任务,在整个舰艇设计中也都贯彻了这一战术定位的要求:厚重的正面装甲,强大的正面火力,与舰艇推进轴线同向的飞行甲板和弹射通道——[c.l.r=Red]面对以殖民地为盾肆意进行长程射击的敌方舰队,这样的布局能够保证火力效能和防护效能最大化,并且使舰载机可以利用舰体惯性取得更大的作战半径[/c.l.r]。事实上飞马级所要执行的濒海干涉任务中最高烈度的一种,足以使其使命变为“突击”。[c.l.r=Red]正因为此,当局势发生急转,SCV计划原定的战术定位不复存在时EFSF并未选择放弃飞马,而是选择了将其完成并令其新的战术环境下发挥作用。[/c.l.r]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飞马级出色的基础设计和多用途性——或者说是设计者对M环境下舰艇作战的先知先觉。


0079年1月3日一年战争爆发。这是一场烈度等级最高的全面战争。ZEON在战争的前两个星期——宇宙战争的时段——中按照既定的战略成功将EFSF逼入了窘境。可以说,[c.l.r=Red]从1月3日ZEON袭击SIDE1,2,4,到1月8日殖民地护卫作战,再到1月16日鲁姆会战,EFSF所面对的一直是不适合大舰队作战的战术环境,ZEON则始终利用M和对方的战术目标使EFSF处于不利的濒海环境中[/c.l.r]——对SIDE的攻击是运用携带战术核武器的MS和无差别的舰队炮击对因观舰式后主力返回LUNA2整备而兵力空虚的SIDE守备舰队舰队进行的打击,殖民地护卫作战则因为EFSF试图登陆殖民地以改变其轨道而陷入不利的近距作战。鲁姆会战ZEON方面更是实现了EFSF想定中最恶劣的状况——ZEON以殖民地为盾和M遮蔽使长途奔袭的EFSF炮击舰队被迫甩下慢速的特拉法加和突击艇,冒着ZEON舰队火力抵近到200KM以保证炮击精度,随后在舰队火力无法发挥和缺乏屏卫的状况下遭到多达3000架携带核武器的MS的攻击遭到惨败——即使这样,SIDE5也因为双方舰队的激烈交火(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ZEON MS的无差别摧毁)而遭受了完全崩毁的厄运。[c.l.r=Red]这两个星期中MS和M改变了传统的战术环境,使EFSF认识了到MS在特定环境下的存在意义。也正是这两个星期使船台上的飞马级再次改换了使命[/c.l.r]。0079年4月1日,与重建舰队的宾森计划同步,RX计划和SCV计划优先等级再次提升,合并并扩展为各军种参与的探讨MS与MS运用发展的V计划。至此飞马级与其搭载的MS开始完全融入EFSF主力舰队并开始担负正规作战的战术任务。


正如上面所言,飞马级最初是作为濒海战斗舰艇和地球事务快速反应基地设计的,但它被称为SCV(正规宇宙空母)而非LCS(濒海战斗舰)。事实上这是一个掩护身份,便于将濒海战斗舰计划统一到占主流的大舰队派的理念中。但是这一称呼从某种角度也体现了EFSF对飞马级多用途性的预期——这一舰型的功能使其并不与主力舰队的存在相抵触。飞马级拥有超过特拉法加的航空能力,炮击,防护和航速也远远超过旧式航母。她能够伴随快速的舰队进行奔袭,作为舰队防空节点携带舰队屏卫力量支持舰队作战,并作为航空基地担任整备本舰载机和所属部队的舰队屏卫机,提供远较旧式航母可靠和强大的空中武力。[c.l.r=Red]飞马级的服役,以及与之配套的携带MS并拥有高航速和续航力的航空型舰艇加入主力舰队,将使EFSF建军以来首次具备真正意义上可持续的机动防空能力。这对于在战争初期对M环境濒海战斗的防空能力深感欠缺的EFSF而言是具有绝对诱惑力的[/c.l.r]。


既然M环境已经毫无疑问的出现了,并且是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战争迷雾出现在全面战争的战场上——而打破了大舰队主义者所持的观点,即会造成双向致盲的M将不会被任何一方运用于舰队战斗以保障自身的炮击精度。[c.l.r=Red]与EFSF认识到的寻求有效的舰队屏卫力量相辅相成的是,正由于M的广泛使用使在宇宙时代一度完全透明的战术战场再次充满了战争迷雾,直接造成舰队战斗标准距离下降,炮击战更难以消灭对手,并且使舰队防空能力的CIWS部分遭到了相当严重的削弱。这些变化都指向一个结果——曾因续航力和打击力欠缺而被忽视的航空兵力在舰队战斗中再也不是只能与对方突击艇交战的“小东西”,而开始有能力在大舰队决战中作为攻击力量运用[/c.l.r]。尽管炮击舰队的M适应化使长距炮击依然是决定战局的最根本和最常见手段,但航空兵力(特别是MS部队)的这种打击力在扰乱敌方舰队队形,破坏其火力效能发挥,并在面对缺乏屏卫的舰队时发起效力攻击等方面依然具备了至少是辅助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决定意义的”辅助性作用。[c.l.r=Red]基于这一原因,MS运用编队被作为战术机动部队归入了舰队战斗的打击程序[/c.l.r]。以飞马为核心的原干涉舰队具备编制为此类机动部队所需的技术特点,因此成为这一战术思想的执行主体。在EFSF关于主力舰队决战的战术想定中,飞马级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将携带大量MS从敌方舰队战列延长线方向高速进入战场并射出MS,配合突击艇部队摧毁敌屏卫力量存在并对敌战列进行直接打击。[c.l.r=Red]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如远古时代马其顿大帝亚历山大所善用的战术,舰队战列是斜形序列的步兵密集阵,任务是钉住对方主力;而飞马级战斗群和其MS部队就像是大帝亲率的马其顿骑兵,在敌方方阵暴露的侧翼施以致命一击。正因为此类进攻性战术定位,在一年战争中后期建造的飞马级后续舰舰级简写被伺机反攻的EFSF修正为SCVA——(改进型)攻击空母[/c.l.r]。


航空运用舰队的一环,航空化的萨拉米斯。这类舰艇通常用于小编队作战,参与航母战斗群和舰队防空。


V作战开始的同时,SCV计划的官方称呼被更改为LMSD(MS搭载型强袭登陆母舰)。这也就是目前人们所熟知的称谓的来源。[c.l.r=Red]这是对飞马级原本的对地球有事地区进行轨道降下登陆和对殖民卫星投送舰载机进行登陆干涉之概念的进一步发展[/c.l.r]。鉴于联邦战时的基本战略思路是“先陆后宙”,因此飞马级新的登陆目标主要着眼于宇宙战场——当时存在在地球圈内,ZEON掌控的两座小行星要塞:所罗门和阿.巴瓦.库。


这两座要塞原本漂浮在小行星带,后被ZEON私下联合月面企业移动到地球圈内作为资源卫星进行开采,完成资源采掘后被施以军事基地化,成为拥有完备的港口设施,能源系统,军工厂,指挥机构,感知设备和防御火力。战争爆发后,阿.巴瓦.库要塞被安置在SIDE3,所罗门要塞被移动至SIDE1,并在0079年5,6月份相继竣工,与月球的格拉纳达基地一同构成了ZEON绝对国土防卫线。[c.l.r=Red]由于宇宙中舰队进行战略机动需要依赖天体引力,航路相对固定,因此对试图进行反攻并打击ZEON本土的EFSF来说亘于关键航路上的两座要塞是必须要面对和予以拔除的障碍。[/c.l.r]然而就EFSF当时所具备的武力来讲,雷击和炮击或许能够在野战中有效并系统的摧毁ZEON舰队,但却无法对包裹着数百米厚度岩石,体积巨大的宇宙要塞构成实质性破坏——[c.l.r=Red]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投送陆战队和机动部队进行登陆,扫除要塞本体所配置的武装使其失能,并寻求进入要塞内部施加占领。此类作战与SIDE濒海作战是相当类似的,只不过在SIDE濒海作战舰队因顾及伤害殖民地而无法施加武力,而在要塞攻略中舰队因对方战力受冗余度极高的要塞火力屏蔽而无法发挥效能——必须寻求炮击舰队之外的解决办法。[/c.l.r]但是使用作战舰队冒对方猛烈火力逼近要塞并投送登陆部队所冒的风险过于巨大,通常的运输舰艇又过于脆弱,EFSF需要一种额外的舰型——应当拥有足够突破对方火力圈的生存力和火力,并且能够携带和支持大量陆战部队和MS进行可持续的强袭登陆——这无疑是飞马级所具备的设计特征,因此这型舰艇与开辟道路的要塞攻略武器太阳系统一道构成了EFSF要塞攻击的主要工具。作战行动中通常的战术安排是:主力舰队进行炮击,轻型兵力突击以削弱要塞守备舰队/MS以及要塞周边武装卫星的战力存在,并释放自身携带的MS进行舰队屏卫;随即太阳系统进一步对要塞战力进行瘫痪,同时在要塞本体打开通路;飞马级为核心的MS部队(全舰队用于登陆的MS部队)配合轻型舰艇强行登陆要塞,使用导弹和主炮(特别是威力巨大的580MM实弹主炮)扫荡要塞表面的防御力量,并将陆战队和MS送上要塞,以及进一步通过太阳系统击破的孔洞和破坏要塞港口取得的通路向要塞内部攻击——[c.l.r=Red]此时飞马级必须承担起桥头堡的作用,抗击敌方守备部队的反击,稳固登陆场,并为登陆部队提供后勤保障。可以说,飞马级在直接参与登陆的作战部队中是起着中坚和核心作用的[/c.l.r]。


除此之外,在新的战术定位中EFSF继续充分挖掘了飞马级的技术优势,对包括由轨道降下敌军防线后方配合地面部队进行大纵深作战,编成独立部队进行索敌和牵制任务等都作了广泛的探讨。在这场战争中飞马级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其战术定位也由之前独立的(甚至在理念上与大舰队矛盾的)干涉和濒海作战逐步融入EFSF的正规战术理念。以我们后来人的眼光来看,在历史那无法预计的掌控下,通过在大战中EFSF对战术观念的检讨,飞马级竟逐步接近了她当初所拥有的讽刺般的伪装称呼SCV的字面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回顾飞马级的变迁和发展历程之后我们可以负责的作出评价,飞马级作为EFSF最早为M环境和MS运用专门设计的舰艇,依靠其优秀而具备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基础设计而成为EFSF应对新时代战役环境与技术革新后各种冲突形势之变革的标志和里程碑。[c.l.r=Red]相比于ZEON孤注一掷的MS运用方式,EFSF在飞马级和改进舰队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工作更为科学的融合了舰队和MS,并使各类舰艇得以在适合自己技术特征的战术环境下发挥最高效能。是EFSF在宾森计划和V计划实施前对新时代舰队革新的探讨中将新时代的宇宙战术引向了正确的轨道。而飞马级,在这划时代的变革中充当了一面猎猎的旗帜。[/c.l.r]


飞马级主要的建造时间和服役都在战争期间。除了SCV-69至SCV-71按照战前SCV计划的设计案建造之外,后续舰都为适应新的战术定位而作了相应的修正。这些战时改进使飞马级各舰之间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别——用某些人的话说,是艺术品而非工业制品——而从另一角度看,这些在建造中不断做出的修正和改进也如年轮一般记录了EFSF战时战术要求和思想的踌躇与前进。


* 作为将飞马级融入舰队战斗体系的首要改进,也鉴于飞马级在承担高烈度的支援MS作战和要塞攻击任务时需要更强大的反舰火力,因而使用收束率更高,射程和威力都更大的身管型福克XII替换了原先的开放收束环偏向式福克XII(最先服役的白色基地和白色赛马未更换)。[c.l.r=Red]这一改进使飞马级摆脱了濒海战斗舰对过度武力的谨慎,在最直观的意义上具备了军用舰艇的一般特征,也使其可以在新的战术环境中更精确更有力的打击坚固目标[/c.l.r]。


SCV-70白色基地。SCV-69至SCV-71承担了EFSF对于要塞攻略和独立机动部队的期望。


* SCV-72后的飞马级取消了备弹量少,射速慢的580MM实弹主炮,更换为高出力的身管型MEGA粒子炮,体现出其战术定位已经由濒海作战和登陆攻坚逐渐向攻击型机动部队核心和舰队防空节点的方向倾斜。[c.l.r=Red]这一调整记录了EFSF认定建成3个前期型飞马(SCV-69至SCV-71)两栖打击群可以满足一次要塞攻略的要求(并已经实际具备这种能力)之后开始将飞马级融入宾森计划以完善舰队战力的迫切诉求[/c.l.r]。


* SCV-72白色赛马是一艘特殊的过渡型舰。作为地面战场EFGF开始大片收复失地,ZEON主力被逐入坚固据点的态势下EFGF要求重新利用飞马级的轨道空降能力协助地面部队攻取防备严密的陆上要塞而做出的改进,缩短了第一第二机库,腾出的重量用于强化防护。航空舰桥高度降低,埋没于两座机库之间,从而大幅提高了生存性。该舰将主炮圆盘从前部舰体独立出来,水平安置于中部舰体,对称布置于作战舰桥两侧。这样的安装方式使内部装备的开放收束环偏向式福克XII具备了更广的射角,有利于提高大气圈内炮击的灵活性。大型散热/稳定翼被移动到舰体下部,呈下单翼布局,可以向后折叠。鉴于是以大气圈内活动为主,该舰的散热更多依靠散热翼和风冷,舰体增设了相当数量的进气口。动力方面,减小了热核推进系统核涡喷部分的进气口,但增加了推进器数量——这是在空降这一任务定位下对强化防护和巡航速度之间做出的折衷——对于其需要执行的战术任务来说,最高速度并不重要,却更需要可靠的长距离巡航能力。为强化大气圈内的航空运用能力,更好的适应战区移动基地的角色(甚至包括支持友军航空兵执行穿梭任务),白色赛马在前后4个分舰体上都设置了飞行甲板(前部两座较小型,后部两座较长并备有弹射器),供S/VT.L机起降——较长的后部飞行甲板允许载机以常规起降方式向后弹射——这是为了避开前方高耸的舰桥而做出的适应性措施。经过这些改进的白色赛马从外观上已经与前三艘姊妹舰迥然不同,凸显出针对性的战术要求对舰艇设计造成的显著影响。


SCV-72白色赛马,飞马级中最特别的一艘改型。注意其大型散热/稳定翼和外露的飞行甲板。


* SCV-73纯血种马,SCV-74灰色幽灵和SCV-75种马是EFSF将SCV重新定义为SCVA后的产物,广义上称为中期型飞马级(也有独立分级为萨拉布雷特级的说法)。这批舰的共同特征是将飞行甲板进一步大型化以增强航空运用能力(另外,纯血种马在第一二机库上方附加了封闭式的战斗机弹射通道,灰色幽灵和种马延长了弹射器轨道),将首部MEGA粒子主炮移动至作战舰桥前新增设的艏楼上,腾出的空间将航空舰桥大型化,以更好的完成航空管制任务。动力系统进一步强化,满足舰队战斗中发起奔袭的要求。


SCV-73纯血种马。由LMSD向SCVA过渡。


SCV-74灰色幽灵,标准型SCVA。


* SCV-76阿卢比昂在战后0081年的EFSF再建计划中针对战后的新环境做出了进一步修改,在外形上和机能上都进行了调整,通常被称为飞马级后期型。航空运用方面采用类似纯血种马的方式,在机库上方设置了开放式的折叠弹射器,使全舰的MS弹射通道达到4条,成倍提高了航空运用效率。主炮圆盘设置了柱状台座向两侧延伸,进一步扩大的主炮射界,强化炮击能力。第一二机库前端下方设置了2座5MW双联装MEGA粒子副炮。CIWS系统与战后修正的主力舰队一道修改为脉冲激光炮。动力系统增设了一套用于脱离低重力圈的激光推进器。由于搭载了大量能量武器和高耗能系统,增设了一对散热翼。[c.l.r=Red]阿卢比昂的修正突出体现了飞马级在定位上对濒海作战的回归,以及在协同大舰队作战和小编队破交/游击之间的平衡——事实上脉冲激光炮的广泛配置从某种意义上就体现了EFSF战后对舰队整体濒海战斗能力的重视:激光武器火力密集,精度高,最重要的是威力较低而依赖高投射率达成摧毁——这使装备脉冲激光炮的舰艇具备了更安全的濒海火力。而另一方面,大量脉冲激光炮的装备也使阿卢比昂成为一型专业化的舰队防空舰。此外阿卢比昂所装备的MEGA粒子副炮也体现了对濒海作战威力和安全的折衷。而在对地球事务上阿卢比昂有所轻视,其搭载的能量武器以及取消了机库的大型接地跳板都反映了这一点。这是由于大战后EFGF实力空前提高,对地面控制全面强化所造成的,也体现了战后联邦军由宙制陆战略的回归。[/c.l.r]


SCV-76阿卢比昂。进行了大幅的修改。


在大舰队体系中,[c.l.r=Red]战后EFSF采取了重新强化炮击舰队,重建舰艇防空体系,并依赖舰队携带的MS进行防空作战的策略,建立起一支适应新时代战术环境的新舰队——其核心是舰艇专业化,即航空运用舰和炮击舰分离[/c.l.r]:舰队战列中具备有限航空能力的麦哲伦改承担舰队防空分点的任务,而[c.l.r=Red]阿卢比昂则因具备强大的航空能力和防空火力成为舰队航空屏卫(包括航空兵运用和防空火力)节点,共同承担起保障炮击舰队战力存在的任务。其进一步强化的独立作战能力(炮击能力,航空运用能力,为本舰以及编队提供防空屏卫的能力)也使其可以更好的作为新的航母战斗群(由航空运用舰构成)核心执行攻击作战或独立的游击/破交战斗[/c.l.r]。可以说在阿卢比昂身上,飞马级的多用途性被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也充分反映了EFSF在战后崭新的建军思路——这一思路在0085年至今因为战术环境的进一步变化(小规模特种战争和MS突击兵器化)而转变为至今还占据半壁江山的航空决定论,也使飞马级的技术特征和运用特点在此后的数年中代替了炮击舰队而成为主流。SCV/SCVA/LMSD的概念与炮击舰艇融合,形成了“机动巡洋舰”的新概念,而理性的舰艇专业化也逐步转变为全体搭载MS以适应以小规模冲突和濒海战斗为特征的特种战争。[c.l.r=Red]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年战争后10年中真正开花发芽结果的,正是当年被人为之具备辅助功能的飞马级[/c.l.r]——但那都是之后的事了。


麦哲伦改,设置了外露的弹射通道和小型机库,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MS运用能力。航空型萨拉米斯削弱炮击能力,取得了相对优秀的MS运用力。


42防空型萨拉米斯改。修正舰队防空体系后的EFSF主力舰队成为了任何机动武器都难以突破的一堵墙。



[size=2]尾声[/size]

本来我还想写白色基地在一年战争中的作战历程并加以评论,分节为“奋勇”。但后来我放弃了。一方面我想这些事情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另一方面我不想再跟随商业剧集将本来是一场悲剧的战争英雄主义化——相比起来,我更愿意写写小时乘坐旋转木马的欢愉心情。


距离木马的奋战与辉煌已经十年了。这十年间人类始终处于战乱之中。在战火终于熄灭的今天,在一切终于再次走上正轨的今天,我和很多人一样不知多少次祈祷和平能够真正降临,又不知多少次担忧未来。尽管我并非激进的和平主义者,但我真的希望告别这个时代。十年时间,新生一代已经逐渐长大。[c.l.r=Red]从今天起,或许我们还有机会在他们的世界观成型之前让他们明白,我们曾经历过对个人来说漫长并近乎永久的和平。或许我们还有机会告诉他们阿姆罗不是英雄,夏亚也不是英雄,他们被战争卷入并无情的扭曲。或许我们还有机会告诉他们,我们应当拥抱面包,告别木马——当稚嫩的女孩子们拒绝游乐场而去组装一艘战舰的模型,难道不是我们的世界病了?[/c.l.r]


因此,我不想再有“木马二十年”。

(全文完)
 

本网站(AE)由上海市周祖琪律师事务所周祖琪律师担任法律顾问
本页面内容受法律保护没有书面授权请勿抄袭 非法引用后果自负
*WWW.CNMSL.NET Copyright 2001.2 to 中国机动战士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