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始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游客  
历史资料
标题 一年战争史残篇:终幕前的插曲——非洲、北美清扫作战 文章大小 2K
作者 赫克托尔 发表日期 2004年07月10日
内容

U.C.0079年12月初,为了彻底消灭吉恩地球方面军的残余势力,使将要在宇宙中进行的决战无后顾之忧。联邦军以绝对的优势兵力,于12月5日开始,在北美和非洲同时展开了大规模的清扫作战。当然,这次清扫作战还有其他目的,那就是收集量产型MS的数据及对机师进行实战训练,为即将进行的会战作准备。

北美拥有吉恩公国军在地球上最大的据点——加利福尼亚基地,单就防守而言可谓是固若金汤。虽然联邦军利用吉恩地球方面军司令加尔玛·扎比战死的机会,于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期间对加利福尼亚基地进行了数次空袭,但在公国军的防空炮火面前并未占到多少便宜(一说认为联邦军的损失为:Depp Rog重轰炸机12架、Fly Manta战斗轰炸机7架及攻击机曼格斯1架;而公国军的损失为:MS10架、加乌级攻击空母1艘、航空机19架及车辆21台)。从当时被公国军宣传部公开的录像画面来看,初次参加实战的MS-06K 扎古加农给联邦军的空袭部队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参与了这些战斗的伊安·格雷登中尉和阿尔弗雷迪诺·拉姆少尉的名字逐渐传扬开来。

但是,自11月30日的“加布罗侵攻作战”失败之后,加利福尼亚基地的战力已被大大地削弱了。注意到这一事实的联邦军拟订了周详的作战方案:一部从巴拿马基地出发,沿东马德雷山向北直捣加利福尼亚,意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攻陷加利福尼亚基地;同时,另一支部队从阿拉斯加基地出发,途中兵分两路,一路向南对加利福尼亚基地实行夹击,另一路则向东南,对东海岸地区进行清扫作战。伊安·格雷登中尉和阿尔弗雷迪诺·拉姆少尉所属的部队在北美中部的洛斯阿拉莫地区附近对该路联邦军的输送中队实施了对空拦截,创造了将该部队全灭的辉煌战果。伊安·格雷登中尉在此战中的击坠数超过了30架,并因此获得了公国军最高司令部授予的勋章。

加利福尼亚基地被联邦军攻陷后,公国军残余部队被迫向东撤退,试图通过位于佛罗里达半岛的卡纳维拉尔角宇宙基地回到宇宙中去;联邦军则紧追不舍,彻底将公国军赶出了美洲大陆。

与北美的战斗相比,非洲的战斗要激烈得多。

吉恩公国军方面通常以“阿非利加战线”来称呼非洲战域。由于在11月上旬进行的奥德萨会战中败北,很多欧洲的公国军部队陆续撤到了非洲。公国军方面自然不甘心欧洲战场的失败,仍然在谋划着夺回失地。而联邦军方面自然也不能对这些部队置之不理,因此计划以欧洲部队为主,投入了达到联邦军地上战力总数五分之一的部队来进行非洲清扫作战,由地球至上主义者海曼担任总指挥。

与公国军所使用的MS-09、MS-09G、MS-09F/TROP及MS-06FZ等各型MS相对的,联邦军的主力MS则是先期量产型RGM-79及其各种派生型机体,如RGM-79G等等。

自12月5日作为先头部队而登陆的4个师团始,联邦军23个师团从地中海沿岸的开罗、班加西及的黎波里开始陆续抢攻非洲大陆;而另外14个师团则通过7支输送舰队,从印度洋沿岸登陆。联邦军总计投入兵力达940架MS、8800辆各型战斗车辆、4200架航空机、30100门火炮及导弹,总战力相当于阿非利加战线公国军的20倍。

为了弥补巨大的战力差距,阻止印度洋方面的联邦军登陆,公国军投入了潜水舰队与联邦军登陆舰队展开了激战。其中,第20潜水舰队2号舰(U-202)舰长埃里希·哈特曼少校无视司令部的返回命令持续对联邦军登陆舰队进行攻击,在击沉8艘登陆舰及3艘驱逐舰之后于12月13日随艇战死,永远地留在了印度洋之中。

在成功登陆的联邦军猛烈地攻击下,公国军部队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举动:撤退或抵抗到底。

想要撤退到宇宙中的话,非洲周边最大的宇宙港——位于阿拉伯半岛的亚丁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对于公国军而言,通往亚丁港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艰难的。乞力马扎罗方面第18补给基地的公国军部队就是在前往亚丁港的途中遭到联邦军的围攻,MS机师全部战死,惟独二级整备兵约翰·凯斯特紧急乘上MS,利用并不娴熟的技术击破了6架联邦军MS,独自杀出了一条血路,为这段战史平添了一段传奇。

虽然决意抵抗到底的公国军部队数量很多,但这在巨大的战力差距面前于事丝毫无补。至12月中旬,非洲战局已大致稳定下来,少数在小型基地中继续抵抗的公国军残部只能苟延残喘,根本无力对联邦军进行反击。

0080年6月,联邦军正式宣告非洲战线的吉恩公国军已被解除武装。但是,很多残余部队仍然没有放弃抵抗,在之后的10年里持续着游击战争。这其中就包括“星尘作战”中金巴莱多基地司令诺渊·比达少将,以及第一次新吉恩战争时期非洲民族解放战线的隆美尔中校。

北美清扫作战示意图:


非洲清扫作战示意图:
 

*WWW.CNMSL.NET Copyright 2001.2 to 中国机动战士联盟*